蒙古骑兵曾经是欧亚大陆上的恐怖力量,横扫无数王国,摧毁了西夏、金国、南宋,甚至令欧洲人不敢点燃篝火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这支无敌的军队在越南却屡屡受挫配资公司股票分享,三次出兵,三次失败。
这是为什么呢?难道越南隐藏了什么强大的武器,还是蒙古军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遇到了“克星”?
第一次进攻:出师未捷
1257年,蒙古帝国的铁骑已经征服了西夏、金国、大理,接下来,他们的目光转向了越南。忽必烈计划先清除南方的威胁,确保南宋被征服时,后方没有任何隐患。于是,他派出兀良合台率领三万蒙古骑兵,从云南出发,直奔越南首都升龙(今河内)。
展开剩余80%蒙古军一路势如破竹,轻松击溃了越南军队,迅速逼近了升龙城。然而,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,城内竟然空无一人!原来,越南皇帝陈太宗早已预料到蒙古的进攻,实施了“坚壁清野”的策略。所有居民带着粮食撤离,蒙古军队被活活饿在城内。
随着时间推移,士兵们情绪低落,战马也因湿热的气候而生病,补给跟不上,蒙古军的士气急剧下降。九天后,兀良合台决定撤退,然而撤退的路上,越南军队设下伏击,密林、沼泽和丛林的地形让蒙古军陷入重重困境。撤退变成了一场生死逃亡,很多士兵在途中丧命。最终,蒙古军以惨败收场,狼狈地撤回云南。
这场失利让蒙古帝国蒙羞,也让忽必烈重新审视越南这个小国。
第二次进攻:五十万大军惨败
经过二十多年的准备,1284年,忽必烈再次出兵,调集了整整五十万大军,兵分六路,亲自派遣儿子脱欢率队攻打越南。这一次,不仅有蒙古骑兵,还有南宋的降将和熟悉南方作战环境的水军,阵容远比上次强大。
起初,元军进展顺利,越南军队节节败退,升龙城再次被攻占。但越南人并没有坐以待毙,而是再次采取了焦土战术,清空了城市并纵火焚烧所有粮仓,蒙古军队连一粒米都找不到。
即便占领了空城,脱欢的军队却陷入了困境。越南军队采取“打了就跑”的游击战术,不和蒙古军正面交锋,而是利用丛林和水网四处展开伏击,让元军根本无法有效反击。与此同时,湿热的气候使得大量蒙古士兵染病,战斗力大大降低。蒙军赖以生存的骑兵在泥泞的土地上行动艰难,战马相继死去,补给线被切断,军心涣散。
看到战局不利,脱欢决定撤退。但在撤退的路上,越南军队早已设下重重埋伏,元军陷入血腥的伏击战中。蒙古大将李恒在撤退途中被毒箭射中,回国后不治身亡。脱欢自己也差点被俘,最后不得不钻进铜管里逃脱。
五十万大军,带着惨败的屈辱,最终撤回大元。忽必烈暴跳如雷,决定进行第三次进攻。
第三次进攻:海上入侵,仍败
1287年,忽必烈不甘心失败,决定发动第三次进攻。这一次,他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,决定改变战术,派遣水军从海上进攻,避开丛林战的劣势。他计划通过陆军和水军的联合进攻,形成合围之势。
元军调集了七万蒙古和汉军,配合水师,从白藤江发动进攻。最初,战局的确比前两次顺利,元军成功控制了白藤江水道,进逼越南腹地。然而,越南指挥官陈国峻早已设计了一场致命的伏击战。
陈国峻精心研究了白藤江的潮汐规律,预料到元军的战船会依赖潮水推进。他在江底埋下了削尖的木桩,等待潮水上涨。1288年3月,当潮水上涨,元军战船顺利进入白藤江时,越南军队突然从四面八方杀出,猛烈攻击水军。与此同时,潮水开始退去,埋藏在江底的木桩暴露出来,刺破了蒙古战船的底部,战船纷纷沉没,士兵们在水中挣扎,成了越军的活靶子。
这场战役成了蒙古帝国水军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。元军不仅失去了大量战船,陆军也因补给线被切断而崩溃。这场战役,堪称越南版的“赤壁之战”,彻底粉碎了忽必烈吞并越南的梦想。
结局:蒙古彻底放弃越南
三次进攻,三次失败。最终,忽必烈终于死心,彻底放弃了征服越南的计划。蒙古帝国认清了,越南并不是一块可以轻松吞下的肥肉。尽管蒙古骑兵在欧亚大陆纵横无敌,但在越南的湿热丛林中,他们屡屡碰壁。一个小国,不愿和蒙古军正面交锋,却通过游击战术、潮汐伏击等智慧战术,成功守卫了自己的独立。
越南的坚守,意味着蒙古帝国在南方的征服梦彻底破灭。而这场惨败,成为蒙古历史中的一段痛苦回忆,昭示着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,也有它无法跨越的屏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