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天大楼正在被时代抛弃正规股票配资开户,未来我们住的楼房可能会集体变矮。已经买到高楼的人该怎么办呢?
最近,新版住宅项目规范正式落地,这一强制性规范直接规定住宅楼最高只能建26层,对应高度限制为80米。要知道,在过去几十年里,我们建造的很多住宅楼都是30层往上,整体高度在100米左右,像一根根擎天柱矗立在城市中。在一二线城市,甚至能看到60多层、总高190米左右的住宅楼。现在新规一出,住宅楼高度直接被大幅削减,城市天际线也将发生巨大变化。
武汉就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典型例子,到处都是60层、150米以上的高楼。当时城镇化率持续上涨,大量人口涌入城市,需要建造更多房屋。地方政府要修地铁、修高速,就得把土地卖个好价钱。高容积率的地块,开发商能盖更多房子,地价自然也就更高。
从2018年到2021年,是很多城市卖地修地铁的最后高峰期,特别是一些中心城市,错过这波机会,可能就再也不会有地铁了。很多大城市搞旧改也需要政策支持,毕竟老城区拆了重建,给拆迁户的补偿成本比拿地盖楼高得多。为吸引开发商参与,就只能放开楼高限制。
但现在情况截然不同,即便是北京、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出现了人口流出,不再需要那么多房子。目前竣工待售的现房里,高层住宅数量最多。只要开发商不傻,就不会再去触碰这些高容积率的地块。开发商们不仅不想碰,还巴不得政府出钱回购手头这类地块,然后用这些钱去买低容积率的地,盖改善型楼盘、豪宅盘,因为现在只有这类房子好卖。
为什么曾经风光无限的高楼会被时代抛弃呢?细数一下高楼的“罪状”。首先,高楼最大的问题在于消防。消防车的机械臂长度有限,一般只能伸展到50米左右,相当于14 - 15楼的高度,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,连楼腰都够不着。
其次,高楼的公摊面积很大,必须配备的消防设施不仅大幅增加建造成本,还挤占空间,很多超过50层的住宅,业主得到的套内面积只有建筑面积的六成甚至一半,摆张双人床都困难,花大钱住小房子,谁愿意当这种“冤大头”呢?
再者,高密度住宅乘坐电梯极为困难,早晚高峰甚至要等十几分钟,有家难回、有门难出。而且,这样大体量的楼维护成本非常高。高层住宅的运转依赖电梯、水泵、水箱以及各种管线,随着年复一年的高强度使用,这些设备终究会损坏,不管当初使用多好的机器和材料,现在都得多出一笔巨额维修费用。大楼本身按照50年的寿命建造,到期后对主体结构进行大修,又是一笔巨款。
当然,中国之所以建造这么多高楼,也是受时代和国情变化的影响。改革开放前,城镇居民要么住老旧平房四合院,要么住苏氏职工宿舍。前者容积率太低,无法统一规划,电线乱拉,供暖下水难以铺设,而且抗震能力差;后者则过于狭窄拥挤,一家子挤在20多平的居室,连厕所厨房都得和邻居共用。
改革开放后,海量人口进城生活,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。80年代,港资按照香港经验提供了解决方案,即建高层住宅。香港是拥挤都市,早就开始“向天要地”。高层住宅有着比平房更高的容积率,便于规划,市政设施统一,相比苏氏宿舍,又给每户提供了更大面积,还带有独立厨卫。
从1996年到2020年,城镇人口从3.7亿增长到9亿,城镇化率从30.5%增长到63.89%,确实需要高楼来容纳人口。大量老旧宿舍楼、自建房被拆,开发商需要支付高额赔偿,只能在原址建超高层住宅,多卖几套新房才划算。
如今时代变了,高楼的优势不再,缺点却全部暴露。下一个时代的住宅明显更注重居住质量,而非房屋数量。新规除了限制楼层高度,还强制增加了每层高度,从原先的2.8米提升到3米,减少闭塞感。4层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,每个住宅单元至少一台。每套住宅至少要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能满足日照标准,别搞得跟地下室一样阴暗。
隔音和噪音标准也更严格,从以前的不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大于65分贝,既保护隐私,也减少邻里纠纷。新的住宅楼变矮了,却变得更好、更舒服了。虽然还达不到家家户户独门独户大别墅的标准,但我们的生活品质却在提高,这或许就是时代进步的最好体现。
启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